当前位置:博天堂国际-博天堂手机app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谈谈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

谈谈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博天堂国际

时间:2022-08-13 08:40:05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谈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供大家参考。

 谈谈我党的农村土地政策 前言:

 2011 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周年, 也是我国实施“十二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

 回顾我们党成立 90 周年来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 总结、 阐释我们党 90 年来的光荣历史、 丰功伟绩, 是党校系统给建党 90 周年最好的献礼。

 有感于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民、 农村、 农业皆附着于土地, 遂选此话题小议, 冀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农村土地政策

  (一)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思想源于农民运动和“耕者有其田” 的愿望

 最早发动与组织农民闹革命的人, 就是彭湃。

 早在党诞生之前, 1921 年 5 月间, 广东的共产党人彭湃, 就在他的家乡 海丰县发动与组织农民, 打起苏维埃的旗帜闹革命。

 并于 1922年 9 月成立“赤山农会” 。

  在党的正式文件中, 第一次关于农民运动的真实记载是 1922 年 6 月, 陈独秀在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说, 在衙前农协的基础上, “组织了 80 个农村的农民协会反抗地主, 被军警解散,死伤数人” 。

 1922 年的中共“二大” , 发表了大会宣言。

 指出:

 “中国三万万的农民, 乃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 。

 “大量的贫苦农民能和工人握手革命, 那时可以保证中国革命的成功” 。

 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工农联合起来革命。

  1923 年党的三大在广州召开, 这是党的代表大会第一次讨论农民问题。

 毛泽东发表重要意见, 强调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1924 年国共两党共同参加的国民党一大召开, 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 孙中山在会后不久, 最早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的口号, 这个口号提出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但是, 遗憾的是, 提出“耕者有其田” 口号的孙中山先生, 并没有完成这项工作, 国民党后来也没有去做这项工作。

 而真正去完成这项任务的, 不是国民党, 而是共产党。

 因此, “耕者有其田” 也就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新的奋斗目标。

  1925 年 1 月, 党的四大第一次提出了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也是第一次在全党正式地、较好地统一和认识了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的思想。

  1926 年 9 月, 毛泽东赞扬广东海丰县的农民运动时说:

 “全中国各地都必须办到海丰这个样子, 才可以算得革命胜利” 。

 海丰成为中国共产党开展农民运动的策源地之一, 是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根据地, 也是最早制定土地政策的根据地。

 (二)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和制定正确土地政策来之不易

 大革命时期, 中共所做的唤起民众, 联合工农, 虽然遭到很多的质疑、 非难和破坏, 全国至 1927 年 3 月底, 农民协会组织, 还是遍及了 17 个省, 有组织的农民已达到 800 万人。

 然而, 中共此时对农民和土地问题还是不甚了解的。

 当时全党没有共同的正确认识, 没有完整的正确的土地政策。

 虽然这样, 如果不发生大的问题, 土地政策会得以制定和贯彻, 大革命将会不断推向前进。

  但是, 就因为 1927 年的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政变, 从而导致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全面破裂, 持续了 3 年多的大革命彻底失败。

 在中国革命的重要关头, 中共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 毛泽东就向大会提出了迅速加强土地革命, 大力武装工农, 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等建议。全市党校系统纪念建党 90 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

  这样好的建议, 却由于种种原因, 未能被中央领导机构所接受; 当时的中央领导机构也未能担负起在紧急关头挽救革命的任务。

 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 1927 年 8 月 7 日, 中共组成临时中央, 并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 史称“八七会议” 。

 在紧急情况下, 除了制定一系列决议案外,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总方针, 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作为当前最主要的任务。

 大会指出:

 “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 号召全党重视农民运动, 组织农民暴动, 自下而上解决土地问题。

 可见, 八七会议开始把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土地革命)

 和形式(武装斗争)

 统一起来了。

 而这一认识在中央的获得, 是在付出血的代价之后才得到的, 反映了中共对中国革命规律从此才有了正确的认识。

  1927 年 11 月中旬, 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实践了把没收分配土地问题列为第一个议案的做法, 通过了《没收土地案》 及分田标准, 规定不仅仅是大中地主的土地加以没收, 小地主甚至自耕农的土地也加以没收。

 大会还通过了“不劳动不得田地, 不革命不得田地” 的分田原则。虽然此时执行的是“左” 的土地政策, 却以付出血的代价换来了正确政策的制定。

 可以说, 是开了制定土地政策的先河, 开了实践中国土地革命的初始。

  (三)

 中国共产党六大首创土地政策

 自八七会议以后, 全党都在摸索中国革命的规律。

 而此时党内思想混乱, 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 还没有完全解决, 土地革命怎样开展, 土地政策如何制定, 还需要党的代表会议才能得以解决。

 于是, 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 确定党的任务, 明确党的方向, 中共六大于 1928 年 6 月 18 日至 7 月 11 日在苏联莫斯科正式召开。

 这次代表大会是我党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代表大会。

 会议通过了政治、 政权组织、 土地、 农民、 军事、 职工运动等问题决议案, 还提出了中国革命的十大纲领。

 制定了正确的土地政策是:

 1. 明确规定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 耕地归农民; 2. 确立土改的阶级路线; 3. 调整富农政策。

 大会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 规定:

 “无代价的立即没收豪绅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 没收的土地归农民代表会议(苏维埃) 处理, 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使用。

 ” 虽然《土地问题决议案》 对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尚未解决, 对如何划分农村各阶级的具体标准也没有做出规定, 却首创了土地政策。

 在全党也初步形成了探索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良好开端。

  二、 中国共产党在有了 枪杆子后的农村土地政策

  (一)

 中共六大土地政策在革命根据地的贯彻实施

  中共六大的土地政策指引了中国土地革命的开展, 一走就是二十年。

 就土地政策贯彻实施而言, 1928 年底, 中共湘赣边区政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 。

 这个土地法, 第一次用法律形式肯定了中国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 为后来的土地革命提供了法律依据。

 虽然, 当时还有些不适当规定, 如没收一切土地进行分配, 而不是只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进行分配; 又如土地的所有权归工农兵民主政府所有, 而不是归农民所有,但是, 在实践中, 及时进行了纠正。

  1929 年 4 月, 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土地法》 。

 这个土地法, 根据中共六大精神, 对《井冈山土地法》 涉及到的一些内容进行了重要更正, 把“没收一切土地” 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

 同年 6 月又规定:

 “田地归耕种的农民所有” 。

 7 月, 在毛泽东指示下, 中共闽西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 会上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 , 指出土地革命中,要区别对待大小地主与富农, 保护大小商店, “不打击富农” , 只没收富农多余部分的土地;自耕农不没收, 不使中农受“任何的损失” , “集中攻击目标于地主” ; 土地的分配方法, 应以乡 为单位, 按原耕地为基础, 明确提出“分田时以抽多补少为原则” , 按人口进行平均分配;对在乡 的地主“酌量分与田地” 。

 比较好地发展了《井冈山土地法》 , 也使中共六大制定的土地政策得到了较好地贯彻执行。

  (二)

 中共六大的土地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在贯彻中共六大精神中, 有些地方受到的“左” 右倾干扰还是比较大的。

 1 . 排除右倾错误的干扰。

 1930 年 2 月, 毛泽东在著名的红军“二· 七” 地方和军队联席会议上强调, 平分土地是当务之急。

 他作了一要“分” , 二要“快” 的两字结论, 批判了当时出现的一种主张按耕地能力作为分配土地的标准及迟迟不分田的右倾错误。

  2 . 排除 “左” 倾错误的干扰。

 为了抵制“左” 倾的干扰, 1930 年 8 月, 颁布《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土地法》 , 以纠正《土地暂行法》 的错误, 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土地分配原则。同年 10 月, 中央政治局指出在土地问题上必须加紧反对“左” 倾错误, 现在以政府的法令或者以决议禁止土地买卖和租借是脱离全体农民群众的过早办法, 应予以纠正。

 同年 11 月, 在毛泽东主持下, 召开了峡江会议。从理论上澄清了在土地问题上的路线是非, 批评了李立三 “左”倾错误; 论述了平分土地的必然性和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对于巩固工农联盟、 扩大红军的重要意义。

  3 . 提出农民土地私有权问题。

 1931 年 2 月, 毛泽东在《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信》 中,明确地提出了农民土地私有权问题。

 接着, 毛泽东按中央决定, 又指示各级政府发布告说明,江西工农民主政府发表《土地是我们的, 耕种起来啊》 的文告, 正式宣布土地归农民所有。“过去分好了的田(实行‘抽多补少’ 、 ‘抽肥补瘦’ 了的)

 即算分定, 得田的人, 即由其管理所分之田, 所有权私有, 别人不得侵犯” 。

 同年, 在江西省工农民主政府制定的土地纲领中, 对农民土地私有权问题做出明文规定。

 与此同时, 赣东北、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也有类似的规定。

 (三)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逐步推进

 土地革命时期, 从井冈山土地法、 兴国土地法到二· 七会议、 南阳会议、 峡江会议, 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即:

 依靠贫雇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护工商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 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给富农以经济出路, 给地主以生活出路的路线。

  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表明:

 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努力实施土地政策的政党。

  抗战时期, 减租减息是这个时期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贯彻落实这一政策, 实现了“减租减息, 耕者有其田, 建立民主政权” 的主张。

 1937 年 8 月,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中指出这项政策包括:

 没收汉奸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农民; 逃走的地主的土地, 无租息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地方公有地, 分配给农民; 颁布普遍减租的法令, 规定最高租额, 减租至最低限度;保证农民佃耕土地之永佃权; 整理农民债务, 禁止高利盘剥, 办理低利或无利借贷等。

 1941年至 1942 年,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解放战争时期, “实行减租减息, 放手发动群众, 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 , 是主要政策。这个时期开始把开展练兵、 减租减息、 土地改革和生产运动结合起来。

 贯彻落实土地政策, 实现了土地改革运动。

 1945 年 11 月, 中共中央发出了《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的党内指示。

 1946 年, 中共中央下达了《五四指示》 , 土改开始向“耕者有其田” 转变。

 还规定对自耕农(包括富农)

 田地“不没收, 但所耕田地除自食外尚多余, 经当地多数农民要求得到县区政府批准者, 得没收其多余部分” 。

 1947 年 7 月至 9 月, 中共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 全会总结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经验, 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 这是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纲领。

 《中国土地法大纲》 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

 其路线是“依靠贫雇农, 团结中农,有步骤、 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

 贯彻成效主要体现在“一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 极大地调动了革命和生产积性, 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 建国后, 党的农村土地政策的不断完善

  (一)

 建国初期, 耕者有其田变为现实

 从 1950 年至 1952 年, 在约 3 亿多人口的广大新解放区,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

 1950 年 6 月, 颁布《土地改革法》 , 在政策和策略上为土地改革作了充分准备。

 《土地改革法》 规定: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发展农业生产,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 在土地改革中,按照《土地改革法》 的规定, 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 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即“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地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 。

 对富农出租的小量土地, 除在特殊地区经上级批准得征收其一部或全部外, 一般应予保留不动。

 实践证明, 保留富农经济的政策是正确的。

 到 1952 年底, 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 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3 年春, 全国除新疆、 西藏、 台湾以外,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3 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地获得了 7 亿亩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免除了过去每年向地主缴纳的约 700 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

 农村土地改革的完成, 彻底推翻了长期统治和压迫中国农民的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了工农联盟, 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至此, 影响深远的中共六大成功的土地政策, 在历经 25 年之后, 有力地表明了:

 中国共产党是唯一能够提出完整的土地政策、 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 完成土地改革、 彻底解决土地问题的政党。

 (二)

 社会主义时期, 土地政策遭遇曲折发展

 首先, 1958 年就开始了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的运动, 建立起“一大二公” 的人民公社。虽然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愿望, 但是事实上, 它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土地政策...

推荐访问: 谈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