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博天堂国际-博天堂手机app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

2023年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博天堂国际

时间:2022-12-28 13:15:05 浏览次数: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供大家参考。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1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

  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

  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

  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

  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

  (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

  ——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

  (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

  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

  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

  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

  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7、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2

  1、蛋白质的基本单位_氨基酸, 其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

  2、氨基酸的结构通式:r 肽键:—nh—co—

  |

  nh2—c—cooh

  |

  h

  3、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_氨基酸数—肽链数

  4、多肽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 x氨基酸数—x水分子数18

  5 、核酸种类dna:和rna;基本组成元素:c、h、o、n、p

  6、dna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rna的基本组成单位:核糖核苷酸

  7、核苷酸的组成包括: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1分子含氮碱基.

  8、d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核,含有的碱基为a、g、c、t;

  rna主要存在于中细胞质,含有的碱基为a、g、c、u;

  9、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糖类,直接能源物质是atp.

  10、葡萄糖、果糖、核糖属于单糖;

  蔗糖、麦芽糖、乳糖属于二糖;

  淀粉、纤维素、糖原属于多糖.

  11、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

  12、大量元素:c、h、o、n、p、s、k、ca、mg(9种)

  微量元素:fe、mn、b、zn、cu、mo(6种)

  基本元素:c、h、o、n(4种)

  最基本元素: c(1种)

  主要元素:c、h、o、n、p、s(6种)

  13、水在细胞中存在形式:自由水、结合水.

  14、细胞中含有最多的化合物:水.

  15、血红蛋白中的无机盐是:fe2 ,叶绿素中的无机盐是:mg2

  16、被多数学者接受的细胞膜模型叫流动镶嵌模型

  17、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18、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

  19、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不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心体;

  有“动力车间”之称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有“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之称的是叶绿体;

  有“生产蛋白质的机器”之称的是核糖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的是溶酶体;

  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体内、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与植物细胞细胞壁形成有关、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质有关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20、细胞核的结构包括:核膜、染色质和核仁.

  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22、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需要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

  第一节:无机物

  一、水: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1、人体缺乏表现:缺水10%,生理紊乱;缺水20% ,生命停止

  2、作用:良好溶剂、输送、参与化学反应;水比热大,调节体温、保持体温恒定

  3、存在形式:自由水(大部分,参与上述2的作用)

  结合水(少量,生物细胞组织中的成分)

  二、无机盐:离子状态存在

  1、作用:a、生物体组成成分(例子:血红蛋白:fe2 骨骼:ca2 【缺钙,肌肉抽搐】po43- 磷脂

  的组成成分、mg植物叶绿素的必需成分、zn多种酶的组成元素、i甲状腺素的原料)b、参与生物体的代

  谢活动和调节内环境稳定

  实验2.1 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

  1、糖类:淀粉(非还原性糖)--碘液 (蓝色)

  还原性糖(葡萄糖、麦芽糖) -- 斐林试剂\班氏试剂(加热后出现砖红色)

  2、蛋白质--(5%naoh和1%cuso4)双缩脲试剂(紫色)

  3、脂肪--苏丹iii(橘红色)

  第二节:有机化合物(所有生物必含的物质是蛋白质与核酸)

  一、糖类化学通式:(ch2o)n (水解后的组成单位:葡萄糖(c6h12o6)

  1、作用: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原料

  2、分类

  a、单糖:葡萄糖(糖中的主要能源物质)、果糖、核糖(5碳糖)

  b、双糖:(两份单糖脱水缩合而成)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c、多糖: 淀粉(植物内糖的储存形式,人类糖的主要来源)

  纤维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糖原(动物体内糖的储存形式) 肝糖原(与血糖保持动态*衡)

  3、多糖 脂质=糖脂

  多糖 蛋白质=糖蛋白

  二、脂质:(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

  1、脂肪:(贮能物质;减少热能散失,维持体温恒定)

  组成单位:脂肪酸 饱和脂肪酸:动物脂肪

  甘油 不饱和脂肪酸:植物油(脂溶性维生素的溶剂)

  注:组成元素c、h、o

  2、磷脂:细胞膜、核膜等有膜结构的主要成分

  空气-水界面为单层,两端为液体的呈双层

  注:组成元素c、h、o、n、p

  3、胆固醇:调解生长、发育及代谢(血液中长期偏高引起心血管疾病)

  组成细胞膜结构的重要成分注:组成元素c、h、o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阅读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1)

——高二生物知识点5篇

高二生物知识点1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高二生物知识点2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总结】

  本节是植物激素调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主要包括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是这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是我们学习的重点问题。主要有四个重要实验,分别是由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完成的。我们需要注意每个重要实验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对照思路,达尔文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的快,因而出现向光弯曲;詹森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拜尔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温特的实验结论是:胚芽鞘的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且能够促进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温特并没有把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到1934年科学家才最终确认了这种物质就是吲哚乙酸。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均为幼嫩且生长旺盛的部位;根尖和成熟叶片合成生长素极少。在这些部位,通过一系列过程将色氨酸转化成生长素。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尖的分生组织、发育中的种子和果实等处,趋向衰老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极少。

  生长素的运输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植物的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过来运输,即极性运输;在成熟的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在芽尖、根尖等不成熟组织的尖端,生长素的运输也会受到外界因素(如地球引力、单侧光、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横向运输,如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考点分析】

  本节是植物激素调节重点考查的部分,在*时测试和高考中都会占有一定的比例。从能力要求上看,往往考查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如生长素的发现过程隐含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与过程往往搭载实际问题,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都很常见。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知识点误区】

  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其合成不需要光,横向运输是在尖端完成的,但发生作用的部位在尖端的下面一段。生长素不能透过云母片,而琼脂对生长素的运输和传递无阻碍作用。感光部位在尖端,只有单侧光照射尖端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若无尖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不对称放置,也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高二生物知识点3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物:

  ①水(约60-95%,一切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②无机盐(约1-1.5%)

  有机物:

  ③糖类

  ④核酸(共约1-1.5%)

  ⑤脂类(1-2%)

  ⑥蛋白质(约7-10%是一切活细胞有机物含量最多的,干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水在细胞中存在的形式及水对生物的意义

  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自由水:(占大多数)以游离形式存在,可以自由动。(幼嫩植物、代谢旺盛细胞含量高)

  生理功能:①良好的溶剂②运送营养物质和代谢的废物③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无机盐离子及其对生物的重要性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 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 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细胞形态、渗透压、酸碱*衡)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动植物体内重要糖类、脂质及其作用

  1.糖类c、h、o组成构成生物重要成分、主要能源物质种类:

  ①单糖:葡萄糖(重要能源)、果糖、核糖&脱氧核糖(构成核酸)、半乳糖

  ②二糖:蔗糖、麦芽糖(植物);乳糖(动物)

  ③多糖:淀粉、纤维素(植物);糖元(动物)

  四大能源:

  ①重要能源:葡萄糖

  ②主要能源:糖类

  ③直接能源:atp

  ④根本能源:阳光

  2.脂类由c、h、o构成,有些含有n、p

  分类:

  ①脂肪:储能、维持体温

  ②类脂:构成膜(细胞膜、液泡膜、线粒体膜等)结构的重要成分

  ③固醇:维持新陈代谢和生殖起重要调节作用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蛋白质的化学结构、基本单位及其作用

  蛋白质由c、h、o、n元素构成,有些含有p、s

  基本单位:氨基酸约20种

  结构特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他都连结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结构通式:肽键: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

  分子式有关计算:

  脱水的个数=肽键个数=氨基酸个数n–链数m

  蛋白质分子量=氨基酸分子量╳氨基酸个数-水的个数╳18

  功能:

  ①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

  ②催化作用,即酶

  ③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

  ④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⑤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

  核酸的化学组成及基本单位

  核酸由c、h、o、n、p元素构成

  基本单位:核苷酸(8种)

  结构: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有5种)a、t、c、g、u

  构成dna的核苷酸:(4种)

  构成rna的核苷酸:(4种)

高二生物知识点4

  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j”型曲线是在理想状态(食物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可用公式nt=n0λt表示,(λ表示第二年是第一年的倍数)由图形和公式都可看出,没有k值。

  “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定,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达最大值。此问题的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中的渔业捕捞、控制有害动物等方面。

  【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掌握情况,其中种群密度和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是以往的常考知识部分。在*时测试时,简答题部分通常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的实验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

  【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误区】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实现,因为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还有气候、食物、天敌等。对于人口数量的变化一般不同于自然种群。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都是“s”型,包括外来物种入侵,除非题目中告知了理想条件下或实验室条件下或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无环境阻力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j”型变化。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我们要想法降低环境容纳量来解决,如引入天敌、断绝食物来源等措施,而不能是控制在k/2左右。

高二生物知识点5

  1、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2、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

  3、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5、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6、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7、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8、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9、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0、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1、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2、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3、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4、黑暗中生物不进行细胞呼吸。

  15、温度越高农作物产量越高。

  16、细胞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

  17、酶只能在细胞内发生催化作用。

  18、细胞都能增殖、都能进行dna复制,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19、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0、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21、细胞分化就是指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22、病毒能独立生活。

  2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或核糖体。

  24、*只要产生就能与卵细胞*。

  25、人和动物、植物的遗传物质中核苷酸种类有8种。

  26、基因只位于染色体上。

  2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

  28、dna能通过核孔。

  29、人体不再的体细胞*有46个dna分子。

  30、同一个人的不同细胞所含dna不同、所含rna相同。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2)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3篇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1

  一、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共同的物质组成:蛋白质和核酸

  结构基础:细胞结构(除病毒外)

  (二)都有新陈代谢。

  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要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

  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区别于非生物最本质的特征。

  (三)都有应激性。

  植物的根:向地性、向水性、向肥性

  植物的茎:向光性、背地性

  动物:躲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

  (四)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

  生长的原因: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生长的表现:细胞数目的增多和细胞体积的长大

  个体发育的起点:*卵

  生殖的目的:延续种族

  (五)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遗传:“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维持种族的稳定

  变异:“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有利于生物的进化

  (六)都能适应和影响一定的环境(如:地衣)。

  三、生物科学的发展

  (一)描述性生物学阶段:

  1.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动物学家施旺提出细胞学说。

  2.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二)实验生物学阶段: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重新提出标志着实验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三)分子生物学阶段:

  1.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首次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1953年,美国沃森,英国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标志着分子生物学阶段的开始)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2

  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3.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h、o、n,最基本元素是c

  4.大量元素:c、h、o、n、p、s、k、ca、mg

  5.微量元素:fe、mn、cu、zn、mo、b,fe为半微量元素。

  6.构成生物体(家兔)的主要元素:c、h、o、n、p、s,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

  7.植物“花而不实”是由于缺少硼元素。

  8.各种生物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其存在形式有:自由水和结合水。

  9.人缺钙会出现抽搐,这说明无机盐离子能够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

  10.糖类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葡萄糖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物质。

  11.植物细胞内储存能量的物质是淀粉,动物细胞内的储存能量物质是糖元,生物体的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是脂肪。

  12.脂类包括脂肪、类脂(磷脂构成细胞膜)和固醇(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

  1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其结构单位是氨基酸结构通式为 。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通过肽键连接成多肽。

  14.蛋白质的多样性取决于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15.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决定者,其结构单位是核苷酸。核酸具有两类:dna和rna,dna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内。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3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6.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其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是物质交换和保护,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主动运输的进行需要载体和atp。

  17.细胞壁的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起支持和保护作用。

  18.细胞质基质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为新陈代谢的进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质(酶、atp等)和一定的环境条件。

  19.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20.内质网与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的合成有关,也是蛋白质等的运输通道,增大细胞内的膜面积。

  21.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22.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主要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23.中心体是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24.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25.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6.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7.细胞以分裂是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8.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9.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它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3)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3篇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1

  光合作用

  (自然界最本质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1.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方程式:co2 h20xx——→(ch2o) o218

  注意: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水,光合作用的产物不仅是糖类,还有氨基酸(无蛋白质)、脂肪,因此光合作用产物应当是有机物。

  2.色素:包括叶绿素3/4和类胡萝卜素1/4

  色素分布图:

  色素提取实验:丙提取色素;

  二氧化硅使研磨更充分

  碳酸钙防止色素受到破坏

  3.光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进行条件:必须有光,色素、化合作用的酶。

  步骤:

  ①水的光解,水在光下分解成氧气和还原氢h2o—→2[h] 1/2o2

  ②atp生成,adp与pi接受光能变成atp

  能量变化:光能变为atp活跃的化学能

  4.暗反应阶段

  场所:叶绿体基质

  条件:有光或无光均可进行,二氧化碳,能量、酶

  步骤:

  ①二氧化碳的固定,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生成两个三碳化合物

  ②二氧化碳的还原,三碳化合物接受还原氢、酶、atp生成有机物

  能量变化:atp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化合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关系: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

  5.意义:

  ①制造有机物

  ②转化并储存太阳能

  ③使大气中的co2和o2保持相对稳定。

  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吸水、失水

  1.渗透吸水:条件:半透膜、浓度差

  2.植物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当膜内外存在浓度差时细胞吸(失)水。

  原则:谁浓度高谁获得水

  3.植物吸水方式:

  ①吸胀吸水:无液泡的细胞吸水方式(干燥种子、根尖分生区细胞)。

  ②渗透吸水:成熟植物(具大液泡)细胞吸水方式。

  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

  由根运输到茎、叶,1-5%留在植物体内,95-99%用于蒸腾。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2

  呼吸作用(生物氧化)

  1.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经过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释放能量。

  2.场所: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2c2h5oh 2co2 能量(植物细胞、酵母菌)

  1分子葡萄糖2分子丙酸2c3h6o3 能量

  (动物、人、马铃薯块茎细胞、甜菜块根)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全部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条件时没有氧气参与。

  4.有氧呼吸:

  第一步: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酸,[h]和少量atp(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步:丙酸和水结合生成co2,[h]和少量atp(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步:前两步的[h]与吸入的氧气结合生成水和大量的atp(线粒体中进行)

  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彻底分解,1mol葡萄糖完全分解释放总能量2870千焦,其中1161kj能量转移到atp中,其它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呼吸作用的意义: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同化作用:把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储存能量

  ①自养型(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主要指绿色植物、藻类;硝化细菌等

  ②异养型(直接摄取有机物)人、动物、营寄生、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2.异化作用: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释放能量

  ①需氧型(有氧呼吸)人、绝大多数的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②厌氧型(无氧呼吸)寄生虫、乳酸菌等嫌气性细菌兼性厌氧菌(无氧、有氧都能生存)酵母菌

高二生物会考知识点总结3

  名词:

  1、向性运动:是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如光、重力等)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2、感性运动:由没有一定方向性的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而引起的局部运动,外界刺激的方向与感性运动的方向无关。

  3、激素的特点:①量微而生理作用显著;②其作用缓慢而持久。激素包括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到作用部位,并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存在动物体内,产生和分泌激素的器官称为内分泌腺,内分泌腺为无管腺,动物激素是由循环系统,通过体液传递至各细胞,并产生生理效应的。

  4、胚芽鞘:单子叶植物胚芽外的锥形套状物。胚芽鞘为胚体的第一片叶,有保护胚芽中更幼小的叶和生长锥的作用。胚芽鞘分为胚芽鞘的尖端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的尖端是产生生长素和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胚芽鞘的下部,胚芽鞘下面的部分是发生弯曲的部位。

  5、琼脂:能携带和传送生长素的作用;云母片是生长素不能穿过的。

  6、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单侧光刺激胚芽鞘的尖端,会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发生从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的运输,从而使生长素在胚芽鞘的尖端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

  7、生长素的竖直向下运输:生长素从胚芽鞘的尖端竖直向胚芽鞘下面的部分的运输。

  8、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影响的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

  9、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由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这里的生长素浓度过高,从而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的缘故。解出方法为:摘掉顶芽。顶端优势的"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实例是棉花摘心。

  10、无籽番茄(黄瓜、辣椒等):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要想没有授粉,就必须在花蕾期进行,因番茄的花是两性花,会自花传粉,所以还必须去掉雄蕊,来阻止传粉和*的发生。无籽番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

  语句:

  1、生长素的发现:(1)达尔文实验过程:a单侧光照、胚芽鞘向光弯曲;b单侧光照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c单侧光照尖端罩有锡箔小帽的胚芽鞘,胚芽鞘直立生长;单侧光照胚芽鞘尖端仍然向光生长。——达尔文对实验结果的认识:胚芽鞘尖端可能产生了某种物质,能在单侧光照条件下影响胚芽鞘的生长。(2)温特实验:a把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b把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小块,放在去掉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温特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并运到尖端下部促使某些部分生长。(3)郭葛结论:分离出此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因能促进生长,故取名为“生长素”。

  2、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成分是吲哚乙酸,生长素是在尖端(分生组织)产生的,合成不需要光照,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下端(如胚芽鞘的尖端向下运输,顶芽向侧芽运输),而不能反向进行。在进行极性运输的同时,生长素还可作一定程度的横向运输。

  3、生长素的作用:a、两重性:对于植物同一器官而言,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生长,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生长。浓度的高低是以生长素的最适浓度划分的,低于最适浓度为“低浓度”,高于最适浓度为“高浓度”。在低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促进生长的效果越明显;在高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大。b、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根、芽、茎最适生长素浓度分别为10-10、10-8、10-4(mol/l)。

  4、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a、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易生根的枝条,可促进枝条生根成活;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b、在高浓度范围内,可以作为锄草剂。

  5、果实由子房发育而成,发育中需要生长素促进,而生长素来自正在发育着的种子。

  6、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分布在正在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脱落酸和乙烯(分布在成熟的组织中,促进果实成熟)。

  7、植物的一生,是受到多种激素相互作用来调控的。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4)

——高二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5篇

高二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1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 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在f2代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 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_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蛋白质和脂类分子

  结构:双层磷脂分子层做骨架,中间镶嵌、贯穿、覆盖蛋白质

  特点: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功能:

  ①保护细胞内部

  ②交换运输物质

  ③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物质进出细胞膜:

  1.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

  2.主动运输: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意义: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营养和离子吸收,常考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根吸收矿质离子)

  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

  功能:含多种物质(水、无机盐、氨基酸、酶等)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一年生小灌木→一年生小灌木→多年生小灌木→灌木→乔木。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

  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衡。

  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演替的种类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尚无生物

  和土壤已有土壤、生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子

  形成群落

  所需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

  速度较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知识延伸

  (1)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2)气候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可演替出树林,而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稀疏灌木阶段。

高二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2

  1.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

  2.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来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上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子果实。

  4.生长素能够促进果实的发育,乙烯能够促进果实的成熟。

  5.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幼年时缺少生长激素,将表现为侏儒症;幼年时缺少甲状腺激素,将表现为呆小症。成年人甲状腺激素过多,将表现为甲亢。

  6.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例如: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和拮抗作用(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7.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种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五部分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8.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够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兴奋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构成)来传递的,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

  9.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躯体运动中枢在中央前回。s区损伤,则会出现运动性失语症(不会讲话),h区损伤,则会出现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别人讲话)。

  10.垂体分泌的催乳素不仅能调控动物对幼子的照顾行为,而且能促进某些合成食物器官的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完成,如促进哺乳动物乳腺的发育和泌乳,促进鸽的嗉囊分泌鸽乳。

  11.在动物的后天性行为中,生活体验和学习对行为的形成起到决定性作用。动物建立后天性行为的主要方式是条件反射。 动物的印随学习只出现在刚孵化时。

  12.判断和推理是动物后天性行为发展的最高级形式。动物行为中,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的地位。

高二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3

  1.无性生殖的方式有 分裂生殖(变形虫、草履虫和细菌)、出芽生殖(酵母菌、水螅)、孢子生殖(青霉、铁线蕨)、营养生殖(马铃薯块茎、草莓的匍匐茎)、组织培养、克隆。

  2.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无性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一切性状。

  4.减数分裂的结果是,*和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而有丝分裂得到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和体细胞相等。

  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7.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

  8. 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9.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10.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卵,终点是个成熟的个体。被子植物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卵发育成胚、*极核发育成胚乳。

  11. 很多双子叶植物(大豆、花生、荠菜)成熟种子中无胚乳,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胚吸收,营养物质贮存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 大多数的单子叶植物(玉米)成熟种子中有胚乳。

  12.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13.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可以分为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两个阶段。胚胎发育是指*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以后,发育成为成熟的个体(青蛙的胚后发育是变态发育)。被子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种子的形成和萌发、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14. 原肠胚有3个胚层:外胚层、中胚层、内胚层。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哺乳动物)的羊膜和羊水不仅保证了胚胎发育的水环境,还具有防震和保护作用。

高二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4

  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原因及其应用:

  1、动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区别

  1)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2)原因分析:动物细胞是高度分化的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完全具有全能性的只有未分化的*卵,和低级分化到一定程度的胚胎细胞、当胚胎细胞继续发育,出现胚层分化,组织,器官形成时,细胞已经丧失了全能性,只保持了部分的分化为较高分化程度的细胞的能力、例如骨髓干细胞,虽然不具备全能性,但保持了分化为骨髓细胞,红细胞等的能力,因此是部分全能性、而动物细胞核包含了物种的全部遗传物质,并且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去分化再分化,发育为完整个体,因此高度分化细胞的细胞核仍具有全能性、动物体细胞克隆就应用了动物细胞的全能性、

  2、动物体细胞克隆

  动物克隆是一种通过核移植过程进行无性繁殖的技术、不经过有性生殖过程,而是通过核移植生产遗传结构与细胞核供体相同动物个体的技术,就叫做动物克隆、

  干细胞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1)干细胞的概念:动物和人体内保留着少量具有和分化能力的细胞。

  2)干细胞的分类:

  ①全能干细胞:具有形成完整个体的分化潜能、

  ②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出多种细胞组织的潜能、

  ③专能干细胞:只能向一种或两种密切相关的细胞类型分化、如神经干细胞可分化为各类神经细胞,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等各类血细胞、

高二生物重要知识点总结归纳5

  呼吸作用(生物氧化)

  1.概念:生物体内的有机物经过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释放能量。

  2.场所: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第二、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3.无氧呼吸:

  2c2h5oh 2co2 能量(植物细胞、酵母菌)

  1分子葡萄糖2分子丙酸2c3h6o3 能量

  (动物、人、马铃薯块茎细胞、甜菜块根)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不彻底,全部反应在细胞质中进行,条件时没有氧气参与。

  4.有氧呼吸:

  第一步: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酸,[h]和少量atp(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第二步:丙酸和水结合生成co2,[h]和少量atp(线粒体中进行)

  第三步:前两步的[h]与吸入的氧气结合生成水和大量的atp(线粒体中进行)

  有氧呼吸将有机物彻底分解,1mol葡萄糖完全分解释放总能量2870千焦,其中1161kj能量转移到atp中,其它的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5.呼吸作用的意义:

  ①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②为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1.同化作用:把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储存能量

  ①自养型(光能自养和化能自养)主要指绿色植物、藻类;硝化细菌等

  ②异养型(直接摄取有机物)人、动物、营寄生、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2.异化作用:分解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释放能量

  ①需氧型(有氧呼吸)人、绝大多数的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②厌氧型(无氧呼吸)寄生虫、乳酸菌等嫌气性细菌兼性厌氧菌(无氧、有氧都能生存)酵母菌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5)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1.概念及其反应式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

  总反应式:co2 h2o───ch2o o2

  反应式的书写应注意以下几点:(1)光合作用有水分解,尽管反应式中生成物一方没有写出水,但实际有水生成;(2)“─”不能写成“=”。

  对光合作用的概念与反应式应该从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条件——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糖类等有机物和氧气来掌握。

  2.光合作用的过程

  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 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 pi 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 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 [h] atp;(ch2o) c5

  二、光合作用的意义

  1.生物进化方面:

  一是光合作用产生的o2为需氧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二是o2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臭氧(o3)吸收紫外线,减弱太阳辐射对生物的影响为水生生物到达陆地提供了可能;

  三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量有机物为较高级异养型生物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2.现实意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应满足光合作用所需条件,内部条件——植物所需的各种矿质元素、光合作用的面积(适当密植),外部条件——充足的原料(co2和h2o)、适宜的光照、较长的光合作用时间。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2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发生了渗透作用,该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溶液具有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以红细胞为例:红细胞膜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

  ②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

  ③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衡。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①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细胞膜 液泡膜 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成熟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2、生物膜的特性: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它们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思考:半透膜和选择透过性膜有哪些异同点?

  ①相同点:某些物质可以通过,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

  ②不同点:选择透过性膜一定是半透膜,半透膜不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高一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3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6)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3篇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1

  1)多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及特点

  方法: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有很多,如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来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就可能发育成多倍体植株。

  特点:获得多倍体,培育新品种(例如:含糖量高的甜菜和三倍体无子西瓜)。

  2)诱变育种在生产中的应用

  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例如:青霉菌的选育。

  3)单倍体育种的原理、方法及特点

  原理: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例如:*、卵细胞)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做单倍体。

  方法: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

  特点: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育种工作者常常采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用这种方法培育得到的植株,不仅能够正常生殖,而且每对染色体上的成对的基因都是纯合的,自交产生的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

  一种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要严格控制。

  另一种观点: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应该大范围推广(p105)

  人类遗传病

  1)人类遗传病的产生原因、特点及类型

  原因: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特点及类型:

  单基因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

  多基因遗传病: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主要包括一些先天性发育异常和一些常见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病和青少年型糖尿病,在群体中发病率比较高。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常见单基因病的遗传

  可能由显性致病基因引起: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抗维生素d佝偻病;

  也可能有隐性致病基因引起:如,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对遗传病进行检测和预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1)遗传病的产前诊断与优生的关系

  产前诊断是在胎儿出生前确定胎儿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

  2)遗传咨询与优生的关系

  遗传咨询的内容是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

  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于1990年,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是参与了这一项计划的唯一发展*家,承担了其中1%的测序任务。测序结果表明人类基因组大约由31.6亿个碱基对组成。

  意义:p93资料搜集和分析正面效应及负面效应相关内容。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二、隔离与物种形成 生殖隔离、地理隔离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地球上原始大气中是没有氧气的,因此,最早出现的生物都是厌氧(进行无氧呼吸)的;最早的光合生物的出现,使得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历程。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2

  一、传统发酵技术

  1.果酒制作:

  1)原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2h5oh 2co2 能量。

  2)菌种来源: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或人工培养的酵母菌。

  3)条件:18-25℃,密封,每隔一段时间放气(co2)

  4)检测:在酸性条件下,重*钾与酒精反应呈灰绿色。

  2、果醋制作:

  1)原理:醋酸菌的有氧呼吸。

  o2,糖源充足时,将糖分解成醋酸

  o2充足,缺少糖源时,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变为醋酸。

  c2h5oh o2ch3cooh h2o

  2)条件:30-35℃,适时通入无菌空气。

  3、腐乳制作:

  1)菌种: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都是真菌)。

  2)原理:毛霉产生的蛋白酶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aa;脂肪酶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条件:15-18℃,保持一定的湿度。

  4)菌种来源:空气中的毛霉孢子或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

  5)加盐腌制时要逐层加盐,随层数加高而增加盐量,盐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避免豆腐块腐败变质。

  4、泡菜制作:

  1)原理:乳酸菌的无氧呼吸,反应式:c6h12o62c3h6o3 能量

  2)制作过程:

  ①将清水与盐按质量比4:1配制成盐水,将盐水煮沸冷却。煮沸是为了杀灭杂菌,冷却之后使用是为了保证乳酸菌等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不受影响。

  ②将新鲜蔬菜放入盐水中后,盖好坛盖。向坛盖边沿的水槽中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的无氧环境。

  3)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①方法:比色法;

  ②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高二生物知识点归纳3

  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

  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压榨和萃取。

  2、水蒸汽蒸馏法是利用水蒸汽将挥发性较强的植物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又重新分出油层和水层。如玫瑰油、薄荷油等(也可用萃取法)。

  3、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常使用压榨法,因为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

  4、胡萝卜素的提取一般用萃取法。萃取法是将粉碎、干燥的植物原料用有机溶剂浸泡,使芳香油溶解在有机溶剂中,然后蒸发出有机溶剂,获取纯净的植物芳香油。

  5、石油醚具有较高的沸点,能充分溶解胡萝卜素,并且不与水混溶,所以适宜用作胡萝卜素的萃取剂。

  6、玫瑰精油的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汽一同蒸馏。故适用于蒸馏法。

  7、玫瑰精油的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目的是增加水层密度,使油水分层。分离油层后加无水na2so4,目的是除去水,再过滤去除na2so4。

  8、橘皮压榨前用石灰水浸泡,目的是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

  9、胡萝卜素是橘黄色结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所以适于用萃取法。

  10、萃取时采用水浴加热,以防有机溶剂燃烧、爆炸。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以防止加热时有机溶剂挥发。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7)

——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3篇

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1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 变异:是指子代和亲代个体间的差异。

  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 生物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2. 相对性状:同一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3.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例:转基因超级鼠和小鼠。

  4. 生物遗传下来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状。

  二、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 片段。

  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

  3.染色体 :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4.基因经*或卵细胞传递。*和卵细胞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 每一种生物细胞内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

  •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 在形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三、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杂交一代中表现的是显性性状。

  2.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为:dd。显性性状基因组称为:dd或 dd

  3. 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4. 如果一个家族中曾经有过某种遗传病,或是携带有致病基因,其后代携带该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就大.如果有血缘关系的后代之间再婚配生育,这种病的机会就会增加.

初二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2

  一、传染病

  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 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二、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生活中逐渐建立的,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三道防线

  5.免疫的功能:识别、监视、自我稳定

  三、安全用药常识

  (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简称为otc,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3)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8)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菁选3篇)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1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

  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时机。

  4、后期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

  间期:核糖体,中心体

  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

  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

  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出现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失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2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

  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时机。

  4、后期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

  间期:核糖体,中心体

  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

  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

  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出现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失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3

  一、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核控制范围(核质比)大→cell小。

  二、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进行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

  (一)细胞周期

  (1)概念: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

  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时机。

  4、后期特点:

  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参与的细胞器:

  间期:核糖体,中心体

  前期:中心体(复制形成纺锤体)

  末期:高尔基体(细胞壁的合成)

  线粒体全过程。

  有单体出现时,dna与染色体数目相同,单体消失时,dna数目为染色体的2倍。

  三、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不同点:

  植物细胞前期纺锤体的来源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末期细胞质的分裂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动物细胞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

  相同点:

  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五、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六、无丝分裂:特点:在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是有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配。例:蛙的红细胞。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9)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菁选2篇)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1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 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在f2代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 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_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蛋白质和脂类分子

  结构:双层磷脂分子层做骨架,中间镶嵌、贯穿、覆盖蛋白质

  特点: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功能:①保护细胞内部②交换运输物质③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物质进出细胞膜:

  1.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

  2.主动运输: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意义: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营养和离子吸收,常考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根吸收矿质离子)

  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

  功能:含多种物质(水、无机盐、氨基酸、酶等)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一年生小灌木→一年生小灌木→多年生小灌木→灌木→乔木。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

  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衡。

  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演替的种类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尚无生物

  和土壤已有土壤、生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子

  形成群落

  所需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

  速度较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知识延伸

  (1)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2)气候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可演替出树林,而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稀疏灌木阶段。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2

  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分析综合作用)(运动神经末梢 肌肉或腺体)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外正内负);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

  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

  ①突触的结构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树突的膜

  ②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

  ③在突触传导过程中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过程,所以比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①神经中枢位于颅腔中脑(大脑、脑干、小脑)和脊柱椎管内的脊髓,其中大脑皮层的中枢是级中枢,可以调节以下神经中枢活动

  ②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③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

  (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

  ④记忆种类包括瞬时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永久记忆

  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

  (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从简单到复杂)

  (3)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4)严谨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三、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1)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成配子过程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

  在f2代中: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在减数_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生命活动的基础

  组成生物体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生命现象的出现

  多种化合物只有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

  生物组织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颜色反应: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有关有机物产生特定颜色。

  还原糖(葡萄糖、果糖) 斐林→砖红色沉淀;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成橘_被苏丹ⅳ染成红色

  蛋白质与双缩脲产生紫色反应(注意: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成分和用法)

  三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考试占比12~15%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区别

  常考的真核生物:绿藻、衣藻、真菌(如酵母菌、霉菌、蘑菇)及动、植物。(有真正的细胞核)

  常考的原核生物:蓝藻、细菌、放线菌、乳酸菌、硝化细菌、支原体。(没有由核膜包围的典型的细胞核)

  注:病毒即不是真核也不是原核生物,原生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是真核。

  显微结构模式图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化学成分:蛋白质和脂类分子

  结构:双层磷脂分子层做骨架,中间镶嵌、贯穿、覆盖蛋白质

  特点:结构特点是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功能:①保护细胞内部②交换运输物质③细胞间识别、免疫(膜上的糖蛋白)物质进出细胞膜:

  1.自由扩散:高浓度运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o2、co2、甘油、乙醇、脂肪酸)

  2.主动运输:低浓度运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意义:对活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营养和离子吸收,常考小肠吸收氨基酸、葡萄糖;红细胞吸收钾离子,根吸收矿质离子)

  细胞质基质内含有的物质和细胞质基质的功能

  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叫细胞质。

  功能:含多种物质(水、无机盐、氨基酸、酶等)是活细胞新陈代谢的场所。提供物质和环境条件。

  线粒体和叶绿体基本结构和主要功能

  线粒体:真核细胞主要细胞器(动植物都有),机能旺盛的含量多。呈粒状、棒状,具有双膜结构,内膜向内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上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是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的场所,生命体95%的能量来自线粒体,又叫“动力工厂”。含少量的dna、rna。

  叶绿体:只存在于植物的绿色细胞中。扁*的椭球形或球形,双层膜结构。基粒上有色素,基质和基粒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含少量的dna、rna。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5、反射活动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兴奋:是指动物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神经冲动:是指在神经系统中,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兴奋。

  8、静息状态:是指在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所处于的状态。膜外侧带有正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的负电荷,整个神经元细胞不显电性。

  9、静息电位:指未受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未外正内负。

  10、兴奋状态:指受刺激后,神经元细胞受刺激部位膜外侧带负电荷,膜内侧带有等量正电荷的状态。

  1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

  12、突触小体:指神经元轴突末梢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的结构。内有突触小泡,小泡内有神经递质。

  13、突触:指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或轴突相接触所形成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14、只有轴突末梢的突触小泡内有神经递质,所以,兴奋只能由轴突末梢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15、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

  16、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17、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包括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听、说、读、写。

  18、语言中枢:位于人大脑左半球,为人脑特有。

  19、语言中枢功能障碍:

  ⑴、w区功能障碍:不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⑵、v区功能障碍: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讲话,能听懂话。

  ⑶、s区功能障碍:不能讲话;能看懂文字,能写字,能听懂话(运动性失语症)。

  ⑷、h区功能障碍:不能听懂话;能写字,能看懂文字,能讲话。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一年生小灌木→一年生小灌木→多年生小灌木→灌木→乔木。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

  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衡。

  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演替的种类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起点尚无生物

  和土壤已有土壤、生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子

  形成群落

  所需时间经历时间长经历时间短

  速度较慢较快

  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知识延伸

  (1)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2)气候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可演替出树林,而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稀疏灌木阶段。


高二生物知识点总结3篇(扩展10)

——高二生物会考常考知识点归纳 (菁选2篇)

高二生物会考常考知识点归纳1

  1.诱变育种的意义?

  答:提高变异的频率,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主要特点?

  答:没有核膜包围的典型细胞核。(马上点标题下“高中生物”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

  3.细胞分裂间期最主要变化?

  答: 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4.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主要特点是?

  答: (a-氨基酸)都至少含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并且都有一氨基酸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碳原子上。

  5.核酸的主要功能?

  答: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对生物的遗传性,变异性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重要意义。

  6.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答: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高考资源网

  7.选择透过性膜主要特点是?

  答: 水分子可自由通过,被选择吸收的小分子、离子可以通过,而其他小分子、离子、大分子却不能通过。

  8线粒体功能?

  答: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9.叶绿体色素的功能?

  答: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

  答: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是细胞遗传性和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新陈代谢主要场所:细胞质基质。

  11.细胞有丝分裂的意义?

  答:使亲代和子代保持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12.atp的功能?

  答:生物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

  13.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细胞器?

  答: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4.能产生atp的细胞器(结构)?

  答: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结构))

  能产生水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能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结构):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细胞核(结构))

  14.确切地说,光合作用产物是?

  答:有机物和氧

  15.渗透作用必备的条件是?

  答:一是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要有浓度差。

  16.矿质元素是指?

  答:除c、h、o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17.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答: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8.呼吸作用的意义是?

  答:(1)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2)为体内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19.促进果实发育的生长素一般来自?

  答:发育着的种子。

  20.利用无性繁殖繁殖果树的优点是?

  答:周期短;能保持母体的优良性状。

  21.有性生殖的特性是?

  答: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具更大的生活力和变异性,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22.减数分裂和*作用的意义是?

  答:对维持生物体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重要意义。

  23.被子植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

  答:*卵, 生殖生长的起点是?花芽的形成

高二生物会考常考知识点归纳2

  1、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2、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

  3、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5、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6、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7、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8、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9、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0、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1、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2、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3、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4、黑暗中生物不进行细胞呼吸。

  15、温度越高农作物产量越高。

  16、细胞越大物质交换效率越高。

  17、酶只能在细胞内发生催化作用。

  18、细胞都能增殖、都能进行dna复制,都能发生基因突变。

  19、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20、细胞分化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21、细胞分化就是指细胞形态、结构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

  22、病毒能独立生活。

  23、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有细胞核或核糖体。

  24、*只要产生就能与卵细胞*。

  25、人和动物、植物的遗传物质中核苷酸种类有8种。

  26、基因只位于染色体上。

  27、染色体是遗传物质。

  28、dna能通过核孔。

  29、人体不再分裂的体细胞*有46个dna分子。

  30、同一个人的不同细胞所含dna不同、所含rna相同。

推荐访问: 知识点

网站地图